第八十三章 一蹴而就
第八十三章:一蹴而就
顾建业的信,跨越千山万水,抵达了京城一处寻常人无法窥探的幽静四合院。¨xs\c_m?s_w·.?c^o·m+
信中,他没有过多地提及自己在红旗沟的宏伟蓝图,也没有抱怨任何困难。他只是像一个普通的儿子向母亲汇报功课一样,详细地描述了夜校的课程设置,描绘了村民们学习文化知识时的认真劲头,分享了几个年轻工人通过学习从普通力工成长为技术骨干的趣事。
他还随信,寄去了几张照片。照片上,是崭新的校舍,是灯火通明的课堂,是孩子们在新建的篮球场上嬉戏的笑脸。
信的末尾,他才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:“……前路虽远,但孩儿脚下有路,心中有光,请母亲勿念。待红旗沟通电之日,孩儿必将重返清华,完成学业,以慰母亲期盼。”
这封信,没有一句豪言壮语,却处处透露着一种脚踏实地的坚定和对未来的强大自信。
苏沁读完信,摩挲着照片上儿子那愈发清瘦但眼神却更加坚毅的脸庞,沉默了良久。
她那双清冷的眼中,第一次,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既心疼又骄傲的神色。
“罢了,”她轻声叹了口气,将信和照片小心翼翼地收好,“儿大不由娘。就让他去走他自己选的路吧。”
她没有再试图去干涉顾建业的选择。但她却以一种更隐蔽更强大的方式,在为儿子的未来,铺平道路。
她拿起桌上的电话,拨通了一个号码。
“……是我。¢x_i¨a¢o+s!hu\o,w`a!n!b_e?n¢..c,om′帮我查一下,今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‘农村小型能源试点’项目的相关政策和扶持名单……另外,关注一下全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铜材储备和调配计划。对,不需要做什么,我只要知道所有的信息。”
……
而在红旗沟,顾建业的生活,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的稳定状态。
每天,他都会花一半的时间,在农机改良厂,与王铁锤师傅和攻关小组一起,将孙振华老先生留下的那些图纸,一点点地,从纸面变为现实。
第一台由他们自主研发的利用链条传动和塔轮变速的“红旗一号”多功能播种机,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良后,终于试制成功!
当这台看起来有些简陋却异常实用的机器,在试验田里,以比人工快十倍以上的速度,均匀地完成了播种施肥覆土一体化作业时,整个红旗沟都轰动了!
紧接着,人力水泵脚踏式打谷机简易切草机……一件件凝聚了孙振华智慧和红旗沟工人汗水的“新农具”,如同雨后春笋般,被不断地研发制造出来!
这些农具,或许不如大工厂生产的那么精美,但它们无一例外,都具备三个最核心的优点结构简单,皮实耐用,成本低廉!完美地契合了当前华夏农村最迫切的现实需求!
“红旗沟制造”的名声,开始在建筑领域之外,迅速地,向着更广阔的农业领域,辐射开来!

